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葛晨)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24日由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fā)射,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如今距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已過去50多年,最近幾年各國對月球的探索熱度和速度明顯上升,紛紛計劃奔月之旅。
美國特朗普政府2017年宣布了重返月球計劃,隨后以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彌斯”為其命名。這項計劃旨在2024年將首名女宇航員和1名男宇航員送上月球,并于2028年在月球上建立可常駐站點,使其最終成為人類登陸火星的“中轉(zhuǎn)站”。
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2018年3月宣布,計劃發(fā)射“月球25號”探測器,重啟從蘇聯(lián)時代算起已中止40余年的月球探測計劃。同年11月,俄能源火箭太空公司公布了俄羅斯月球基地計劃的建設路線圖,根據(jù)該計劃,俄宇航員將在2030年后登上月球。
印度曾于2008年10月成功發(fā)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獲得大量圖像和探測數(shù)據(jù)。印度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于2019年7月22日發(fā)射升空,但當年9月7日其著陸器嘗試在月球表面軟著陸時失聯(lián)。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今年1月宣布,探測器登月項目已經(jīng)獲批啟動,該項目將在“月船2號”項目的基礎上展開,預計“月船3號”將在2020年底或2021年發(fā)射升空。
中國探月工程自2004年1月立項并正式啟動以來,已連續(xù)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
如今的探月時代里,既有全球多個“國家隊”的老面孔,也迎來民間機構的加入。
2019年2月,以色列非營利機構“以色列太空登陸組織(SpaceIL)”制造的“創(chuàng)世紀”號月球探測器搭乘美國“獵鷹9”火箭,開啟奔月之旅。這一世界上首個非國家發(fā)起的探測器登月任務雖因技術故障失敗,但拉開了民間機構探索月球的序幕。
2019年5月美國航天局宣布,已選出3家商業(yè)公司制造的月球著陸器,在未來3年這些著陸器將把美航天局的科學和技術載荷運送至月球表面,為2024年美國宇航員登月鋪路。美國航天局同月還選擇11家美國公司為“阿耳忒彌斯”計劃研發(fā)載人登月系統(tǒng)。
總部位于東京的日本航天初創(chuàng)企業(yè)ispace正推進一項名為“HAKUTO-R”的計劃,打算發(fā)射探測器,分繞月和落月兩步走,去月球?qū)ふ宜础?/span>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