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
是登山的好時節(jié)
人與山相遇
總有放飛心靈的暢快
總有抑制不住的雀躍
仰山有胸襟開闊之感
爬山有超越自我之趣
游山有攬勝探奇之樂
聽山有曼妙合奏之致
倘暫坐山中
靜看天上云卷云舒
你會忘卻光陰
體驗物我兩相忘之逍遙
若登臨絕頂
無限風(fēng)光盡收眼底
則可縱目遠眺
領(lǐng)略一覽眾山小之壯美
這些年,我自己的工作經(jīng)歷,也是一山又一山,一程又一程,從江淮大地到白山黑水,從煙雨江南到八閩山水,從壯闊京城到三晉大地,總有一種“山不轉(zhuǎn)人轉(zhuǎn),而人轉(zhuǎn)山仿佛也轉(zhuǎn)起來”的感覺,所到之處,無論工作再忙,心頭總涌動著探山之愿、看山之趣、尋山之樂、登山之夢,心中裝著山,腳下便有力了許多,這份對山的掛念總在催促著自己,向山而行。
中華大地,山何其多,大大小小,遠遠近近,重重又重重,自己能夠走進的山,又何其少。因此,在我看來,足未至,再近的山,也是遠山;足親至,再遠的山,也是近山。每個人心中都有惦念之山,與山的一次邂逅,足以讓人一生魂牽夢繞,而這其中有兩座世界級的名山,在我心中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記。一座是位于福建南平的武夷山,一座是位于山西忻州的五臺山。
1
武夷山與五臺山
遠隔萬水千山
卻神交已久
武夷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兩座山都那么出類拔萃。
武夷山是三教名山,素有“奇秀甲東南”之美譽,最高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為東南第一峰,號稱“華東屋脊”。倘登高俯視,云興霞蔚,那九曲溪流、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巖的山水奇境,令人目不暇接,嘖嘖稱奇。五臺山是世界佛教名山,享有“清涼圣境”之美譽,最高峰葉斗峰海拔3061米,為華北第一峰,號稱“華北屋脊”。若置身臺巔,東臺能看云海日出,西臺能賞清風(fēng)明月,南臺能觀爛漫山花,北臺能望無垢瑞雪,中臺可攬星辰萬象,一時恍若仙境,不由得馳思遐想。
五臺山。楊國軍攝
兩座山各有拿手絕活。
武夷山是一座需要用嗓子喊出來的山,五臺山則是一座需要用身心叩問大地的山。喊山是武夷山的傳統(tǒng)絕技,喊的是山,但喚的是茶。武夷山茶樹頂天立地、櫛風(fēng)沐雨,競相生發(fā)于峭壁巖縫之中,茶民驚蟄鉚足勁喊山喚春茶,祈盼風(fēng)調(diào)雨順,震撼天地,人與茶聯(lián)袂,把一座名山烘托得更加生機勃發(fā)。叩山是五臺山的古老儀式,叩的是山,但敬的是心。當(dāng)人們歷時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一步一叩或三步一叩,徒步上千里拜謁五臺山,你會被一種樸素的力量深深地震撼,那是人與大地的相遇,人與草木的相遇,人與時間的相遇,人與人的相遇,仿佛那是赴一場世間最美的心靈盛宴,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五臺山。楊國軍攝
兩座山早就名揚天下。
如果說武夷山是色彩鮮明通透的,那么五臺山的佛音中就多了些神秘。不過,這兩座山都是世界級的,一座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一座是世界文化景觀遺產(chǎn),也就是說,山在中國但其影響力早已走出國門,成為人類共同的景仰之地。
武夷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兩座山緣分很深,卻是由一片小小的葉子牽起來的。明末清初,晉商開辟了從福建崇安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茶葉貿(mào)易線路,被稱為“萬里茶道”,武夷山和五臺山都是這一茶馬古道上重要的地理坐標。
武夷山的下梅村是這條古道的原始起點,《崇安縣志》以“盛日行筏三百余艘,轉(zhuǎn)運不絕”來稱贊當(dāng)時晉商采購運輸茶葉的繁忙景象。五臺山作為這條古道上當(dāng)之無愧的重要支點,遠遠望去,那些經(jīng)水路運來的南方茶葉,經(jīng)石嶺關(guān)緩緩進入忻州地界,經(jīng)過關(guān)城村、忻州古城、崞陽古城、陽明堡、雁門關(guān),再北上大同,歷經(jīng)艱險,奔向恰克圖。
下梅村。源自網(wǎng)絡(luò)
我想,在這條茶馬古道上,武夷山與五臺山注定展開過一次次隱秘而熱烈的對話,這些對話與車轔馬嘯有關(guān),與鏢局軼事有關(guān),與夕陽衰草有關(guān),與客棧燈火有關(guān),與九死一生有關(guān),也與光榮和夢想有關(guān)。當(dāng)下,“萬里茶道”申遺正加快推進,兩山的嶄新傳奇將有望再次續(xù)寫,我的耳畔仿佛又響起幾百年前朱子那長者般的諄諄教誨:“與肩挑貿(mào)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p>
在福建工作兩年,我只有一次走進武夷山的機會,但就是這一次,我便對她有了“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的感慨,于是抒長文歌之頌之,引得友人打趣“這是一見鐘情的感覺”。而對于五臺山,已有三次走進的機會,雖時隔近二十年,但每一次還歷歷在目,認知一次更比一次深刻。今年初,當(dāng)我因工作原因再次走進她時,更是饒有興致與同行的同事討論起打造“五臺山學(xué)”的話題。
2
武夷山與五臺山
都是紅色之山
1929年歲末古田會議勝利召開后,毛澤東主席率軍由閩西根據(jù)地回師井岡山,路經(jīng)武夷山,寫下那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fēng)展紅旗如畫。”19年后的1948年,毛澤東主席率領(lǐng)中央機關(guān)撤離延安,前往西柏坡,路經(jīng)忻州的岢嵐、五寨、神池、寧武、代縣、繁峙、五臺七個縣,穿越起伏的群山,走馬雁門關(guān),冒雪宿于五臺山塔院寺,我們今天看到進門的照壁上就鐫刻著那句極富感召力的題詞:“從建立山西的五臺山,到建立全國的五臺山,爭取最后的勝利?!?/strong>如今,一個又一個毛主席路居紀念館,矗立在忻州大地,成為人們追憶偉人一程又一程足跡的紅色坐標。
塔院寺。宮清華攝
紅色之山,當(dāng)然不止這兩座。翻開歷史畫卷,百年前那個盛夏的嘉興南湖之上,一葉紅船翩然駛來,引領(lǐng)一個民族在歷史的浩渺煙波中,書寫救亡圖存的壯麗詩篇。船上那群人,在見證歷史的緊張、激動、興奮之余,一定有從畫舫朝外眺望的瞬間吧。這群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之人,他們的眺望,望見的不會只是近處倍顯滄桑的煙雨樓,還有遠處四面八方涌來的大好河山。此后經(jīng)年,風(fēng)云際會,滄海橫流,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紅船駛過深水險灘,駛過驚濤駭浪,駛過華夏萬重山,終成巍巍巨輪。紅色,也成為萬千山峰最深沉的底色。
中共“一大”紀念船(紅船)。源自網(wǎng)絡(luò)
如果說井岡山是紅與白的鏖戰(zhàn),“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的崢嶸歲月,已成難忘的歷史記憶,那么六盤山就是紅對白的勝利,作為紅軍長征兩萬五千里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勝利之山”。從井岡山到六盤山,紅軍轉(zhuǎn)戰(zhàn)江西瑞金,進而被迫長征,縱橫十?dāng)?shù)省,翻越大大小小難以計數(shù)的山峰,人們記住的往往是老山界、大婁山、烏蒙山、夾金山、大涼山、岷山等語文課本中的山峰,其實僅以翻越埡口海拔超過四千米的雪山而言,就令人驚嘆不已。
井岡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六盤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一張已出版的紅軍長征雪山全圖赫然印入眼簾,圖上密密麻麻用紅字標注著一大堆雪山的名字,那些名字一個緊挨一個,延綿不絕,蔚為壯觀,看得人揪心!挪遠了看,仿佛一群人相互攙扶,向前挪動,腳下斑斑的血跡還在流淌。再拿近些看,雪山聳峙,厲風(fēng)呼號,頓感寒氣凜冽,幾近無法呼吸。當(dāng)此之時,紅軍正在翻越四川紅軍棚子、虹橋山、巴郎山、夾金山、鷓鴣山、沙擁山、拉波山、乃陸山、伊涅阿山、沙魯里山、扎格海格山……我不由得停住了筆!當(dāng)想到長征中平均每走一公里就有三四名戰(zhàn)士犧牲、平均每走一天就有約200人獻出生命時,我屏住了呼吸,生怕多寫一座山的名字,就驚動出數(shù)以百計的烈士英靈!長征,把驚天動地的曠世壯舉寫在了萬千山嶺之間。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詩人賀敬之一首《回延安》寫出了寶塔山在人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完成長征,進駐延安,“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為無數(shù)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向往的地方,這座古塔青春煥發(f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因此成為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標志和象征。從寶塔山到五臺山,從西柏坡到北平香山,中國革命一路披荊斬棘越過重重峰巒,勝利之路一往無前,中國共產(chǎn)黨在70多年前的金秋時分完成建國大業(yè)。這其中,翻越太行山是精彩篇章。
寶塔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其實,五臺山、西柏坡、香山都屬于太行山脈。據(jù)國家地理介紹,太行山分為西太行、北太行和南太行三個部分。其中西太行主要在山西境內(nèi),囊括太岳山、系舟山和五臺山;北太行主要在河北一帶;南太行主要集中在河南境內(nèi)。香山屬于北京西山的余脈,而北京西山又是太行山的一條支阜,古稱“太行山之首”。顯然,巍巍太行不僅是一座山,更是山的集體群像,波瀾壯闊的群像,這讓太行山的分量在我心中一下子厚重起來。
西柏坡。源自網(wǎng)絡(luò)
翻開褶皺的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設(shè)在山西武鄉(xiāng)縣,太岳軍區(qū)司令部設(shè)在山西沁源,晉察冀司令部設(shè)在河北阜平,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設(shè)在河北涉縣,百團大戰(zhàn)發(fā)生在太行山地區(qū)。我們耳熟能詳?shù)钠叫完P(guān)大捷、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女英雄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太行奶娘等英雄事跡都發(fā)生在太行山。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quán)將軍在太行山上壯烈殉國,朱德總司令為痛悼左權(quán)寫下感人詩篇:“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wèi)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strong>這些感天動地的鐵血壯歌,更讓太行山在我心中重如千鈞。
山西武鄉(xiāng)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源自網(wǎng)絡(luò)
可以說,一座座山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的百年光輝歷程,我們黨沿著山走出了一條勝利之路、光輝之路。一個黨,一群人,從翻越自然之山,到翻越貧困之山,再到翻越夢想之山,貫穿始終的是一種怎樣驚人的跋涉。我想,在黨的心中有一座山,這座山就是人民;在人民心中也有一座山,這座山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攀登、不斷跨越,正是百年大黨永葆風(fēng)華正茂的重要原因吧。
3
武夷山與五臺山都稱得上是高峰,是山的集大成者,但其實山遠不止有高峰,古人云:“尖者曰峰,平者曰陵,圓者曰巒,相連者曰嶺,有穴曰岫,峻壁曰巖。”山,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
記得在江蘇工作時,面對一馬平川的江淮平原,總有些少了山的缺憾,于是凡叫山的地方都去探訪了一遍,比如紫金山、花果山、狼山、靈山等等,山雖不高,但也有攀登的感覺。不過,這些山的腳下滿眼繁華景象,讓人生發(fā)由衷的感慨:這些小個子山真會生地方啊。而那些層巒疊嶂、聳入云霄的大山、雄山,常常方圓數(shù)百公里難見繁華之象,只有一山接著一山,一溝隔著一溝。如果有人問:山會寂寞嗎?我想有些山不會,比如東南勝地武夷山和晉北圣境五臺山,有文化的加持,就從不缺人氣。但那些其貌不揚的小個子山呢?我想會吧,不禁多了些感慨。記得在福建時,一次在閩西小縣連城采訪,所住酒店背后不遠處就是冠豸山,山并不高,美在奇險與幽秀,當(dāng)時因一時惰怠沒有順道去探山,至今再無緣走近。有些山如果當(dāng)下不去,錯過就可能是一生,因為沒有多少人會專程為了一座小山而去奔赴。
花果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我現(xiàn)在所工作生活的忻州,平均海拔900多米,這里的神池縣城海拔1500米以上,相當(dāng)于東岳泰山的高度。相比平均海拔不足50米的江蘇,同樣身處山中,因高度不同,自然會有不一樣的體驗感,這種體驗不是一句簡單籠統(tǒng)的“南方的山有靈秀之氣、北方的山有巍峨之勢”就可以形容的,背后往往有著每個人與山獨特的人生際遇。
不能不說,山的存在總給人以攀登的沖動,認識山、保護山是人類的責(zé)任。我們都知道珠峰,但真正走進她的人是極少數(shù)的,即便這樣,人類卻因她的高大神奇而共同牽掛,甚至為了弄清楚“她是不是又長高了”,不畏艱險,攀登測量。有人說,山是有追求的,不過在我看來,山的追求背后,是人的攀登。“山高人為峰”,這句充滿豪情的話語,激勵一代又一代攀登者向上、向上、再向上。
前些年,我曾慕名到明末徐霞客的故鄉(xiāng)江陰市霞客小鎮(zhèn)去走訪,通讀了《徐霞客游記》,深為先生那種“大丈夫當(dāng)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情懷而感動,也為先生那種尋山如訪友、穿越大半個中國去壯游的精神所折服,而他確實也身體力行到過五岳之泰山、恒山、嵩山、華山、衡山以及五臺山、黃山、武夷山、天臺山、雁蕩山、武當(dāng)山、廬山、落迎山、羅浮山、盤山、雞足山,寫下17篇名山游記。這樣有毅力之人,這樣樂山之人,足可稱為千古奇人。
泰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山生南北,山生東西,南北東西,山各不同。面對山的態(tài)度,不應(yīng)只有登頂和征服。尼采從哲學(xué)的角度說過:“從半山上看,世界顯得最美?!鄙踔劣袝r為了山的尊嚴,站在山下仰望,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態(tài)度。
山就在那里,永遠在那里,我們敬山、攀山、登山、護山,就是骨子里那份對山的情結(jié)。我們常常能看到綠色之山,孕育著生命,孕育著希望,孕育著活力,也孕育著各種各樣的夢想。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今天,當(dāng)我們游走在祖國的大好山川的時候,我們敬畏山,敬畏自然,敬畏綠色,因為我們深深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4
如果有人問,中國歷史上有沒有行政區(qū)域變化不大的省份?仔細想來,可能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山西。山在其中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山西又名“山右”,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意思是外有大河,內(nèi)有高山,縣縣有山,無縣不山,開門見山,出門爬山,以山河天險作為屏障。西邊以黃河跟陜西劃界,東邊以太行山跟河北河南劃界,“兩山夾一川”的獨特地貌決定了她的邊界不會有大的變動。廣為人知的《人說山西好風(fēng)光》唱的就是“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這兩山,夾的“一川”是指中間的黃河支流汾河谷地。
太行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我對山西山多的認知,是從愚公移山的故事開始的。如果不是大山多到阻礙出行,多到隔斷詩和遠方,誰會想著要費勁巴力地移呢?以前認為所移之山,太行在山西、王屋在別家,后來網(wǎng)上看到人們說不僅王屋在別家,太行也未必指山西段,當(dāng)時心中就有疑惑,這與我以往的認知距離也太大了。來忻州工作后,我特別留意過這個故事,值得欣慰的是,一場筆墨官司經(jīng)過山西人的考證舉證、實地勘查,基本塵埃落定:愚公移山故事的發(fā)祥地就在山西,不僅太行在山西,王屋也在山西。進一步得知,故事的具體發(fā)生地,就在山西晉城市下轄的陽城縣,國家正式出版發(fā)行的地圖也都標明陽城在太行、王屋二山的環(huán)抱中。這個反轉(zhuǎn)來得有些大,等于是把愚公又請回來了,把兩座山又物歸原主了。這件事,讓我認識到山西人為了山的那種拼勁和認真,也體會到山西人與山那份難以割舍的情誼。
王屋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山西多山,境內(nèi)山脈延綿起伏,溝壑縱橫,山地和丘陵的面積占到了全省面積的80%左右,也可簡要概括為“北恒山、南中條,東太行、西呂梁,五臺霍山在中央”。民間有人在網(wǎng)上投票評選山西十大名山、十大著名旅游景點、十大爬山好去處、十大最美賞月勝地、十大雪景最美的地方,搞得煞有介事。在排行榜中,山都是當(dāng)之無愧的主角,這些主角有忻州的五臺山、大同渾源的恒山、介休的綿山、沁水和垣曲的歷山、盂縣的藏山、太原的蒙山、長治襄垣的仙堂山、靈石的石膏山、永濟的五老峰、寧武的蘆芽山、呂梁方山的北武當(dāng)山、晉城的玨山、臨汾古縣的云丘山,等等。而在諸多山西的山中,忻州的山又有著獨特的地位,不只因為她橫跨燕山—太行山、呂梁山脈形成了獨特的晉北地理風(fēng)貌,而且山地、丘陵竟占到了全市面積約90%,這是怎樣修來的一種與山過命的交情??!
蘆芽山。曉華攝
應(yīng)該說,山西的很多山隨便拎出一個來,都能帶來很多流量。不必說享譽天下的五臺山,單就說蘆芽山,人們提到的往往是萬年冰洞、馬侖草原、懸崖棧道等景觀,卻鮮有人知道蘆芽山也是毗盧佛的道場,而且是我國唯一的毗盧佛道場。這位毗盧佛,就是佛教經(jīng)常提到的法身毗盧遮那佛。我也還是第一次知曉,全國岳山、鎮(zhèn)山、佛山俱全的唯有山西一省,即山西同時擁有北岳恒山、中鎮(zhèn)霍山、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
萬年冰洞。忻州日報資料圖
馬侖草原。曹建國攝
我想,上榜的山畢竟只是少數(shù),當(dāng)然值得關(guān)注,更多沒有上榜的山,一定也都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存在意義。也許有些山名不見經(jīng)傳,但一樣矗立天地之間,一樣吞吐八方靈氣,一樣沐浴日月精華,一樣值得人們仰望。而且,那些更多的籍籍無名之山,往往沒有那么擁擠,沒有過度的商業(yè),反而更能保留一份自然與淳樸,更能使人停頓下來,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最終看山還是山。唐代王之渙面對老家山西的中條山而寫就名篇《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逼鋵?,對于山西這樣多山的省份,需要更上的與其說是一層樓,不如說是更上一座又一座的山,更上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山。
因為山的存在,就辟出了道路,有山路、水路、旱路。有了道路,就修建了關(guān)隘,更筑起了延綿不絕、舉世矚目的萬里長城。我們所熟知的雁門關(guān)之于雁門山、平型關(guān)之于靈丘與繁峙交界的平型嶺、偏頭關(guān)之于丫角山、寧武關(guān)之于恒山余脈的華蓋山、娘子關(guān)之于陽泉平定縣的綿山,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山與關(guān)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聯(lián)系。
丫角山。王文君攝
雁門山。宮愛文攝
走進山西的山,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座山的背后都有著屬于她的精彩故事。一山一山的故事,堆積起來就是一部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每講述一座山,都會是一次熱切的回望,都會是一次虔誠的致敬。游山西、讀歷史,游山一定會是其中的重要篇什吧,因為游山西的山,確實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
5
我對忻州的認識,也是從讀山開始的。有一本散文集《行吟山水》,是忻州日報社趙富杰同志所著,從中我能感受到忻州人對山的深情、山的禮贊。那么,忻州到底有哪些山?當(dāng)?shù)厝藭崆榈厝鐢?shù)家珍,有五臺山、蘆芽山、系舟山、陀羅山、管涔山、天涯山、鳳凰山、飛龍山。繼續(xù)追問,人們會說到雙尖山、七巖山、獨擔(dān)山、云中山、天柱山、白仁巖,再繼續(xù)追問,還有嗎?說還有,但都很快化為一陣沉默,再也想不起多少來了。
管涔山。源自網(wǎng)絡(luò)
事實上,翻閱地方志,粗略估算一下,忻州各縣有名有姓的山加起來起碼就有四五百座之多,相當(dāng)可觀。山的名字大抵是地方士紳和文人起的,這幾乎成了中華文化的一門學(xué)問,我不由得對這些山的名字產(chǎn)生了興趣。
有的山名起得富貴,讓人看得眼里放光,如黃金山、金山、銀山、寶山,往往山里富含礦藏。
有的山以飛禽走獸命名,如飛龍山、黃龍山、夾龍山、龍頭山、龍尾山、九龍岡、羊頭山、馬頭山、白馬山、馬蹄山、虎頭山、臥牛山、牛頭山、牛心山、獅子山、鳳凰山、鷹窩山、熊窩山、兔掌山、雕孤山、石蛇山、駱駝山、鹿子山,這些山名,多因地形相似,形象化比擬,讀來使人浮想聯(lián)翩,躍躍欲試,想一探究竟。
鳳凰山。曹建國攝
有的山以植物命名,像花果山、翠峰山、紫荊山、荷葉坪、蓮花山、萬花山、桃子山,聽著就有陣陣清香入鼻,沁人心脾。
荷葉坪。劉紀森攝
有的山以宗教命名,如觀音峁、羅漢山、萬華山、浮屠山、陀羅山、天蓬山、仙人山、梵仙山、和尚山、老龍廟山、雷公爺山、馬峰寺山、南寺山、居士山,讓人聯(lián)想起劉禹錫那個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有的山以人物命名,如薛云谷、公主山、太子崖、烈女崖、周公山、孝文山、伊山、姑姑山、四郎山、七郎山、九女山,往往適合騷人墨客登臨憑吊,攄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
有的山以村莊命名,如袁家山、賀家山、潘家山、劉家山、高家溝山、段家山、土門山、楊家?guī)X、王家?guī)X、木瓜崖,表明山與村莊挨得如此之近,以至說成山是村莊搬不走的親戚也不為過。
有的山以水命名,如暖泉山、蒼水山、谷泉山、清水山,演繹著山水相連、山水相依,或許還有不為人知的山水之戀也未可知。
還有許多山無法歸類,名字卻也起得煞是有趣,如饅頭山、老漢山、野人山、鐵帽山、轎頂山、逍遙山,像極了那些一不小心就哼唱出來的民歌,既形象直白,又意蘊雋永。這些山,土生土長,一看就是長期相濡以沫之山,一看就是須臾不離不棄之山。這些山,對于外地來的游客也許是野山,對于忻州人則應(yīng)算是家山了。這些自家的山在哪個位置,本地人會會心一笑,因為他們對自家門兒清。
這些山,歷經(jīng)風(fēng)雨卻包容萬物,相守相依卻自強自立,其灼灼美德,不正是勤勞質(zhì)樸的忻州人的群體寫照嗎?在那山這山之間,一代又一代的忻州人在局促的空間里戰(zhàn)天斗地,備嘗艱辛,但終于穿過了山的那一道道溝,翻越了山的那一道道梁,蹚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奔跑在逐夢前行的康莊大道上,多么來之不易又令人贊嘆!
當(dāng)然,這幾百座山名,多數(shù)肯定還在,有的就要劃個問號了。即便是那些在的山,人們走到跟前能叫出名字來的又有多少,能夠講出山背后故事的又有多少,而那些不在的山,恐怕只能是紙上的記載了。這里提到的山,主要指石頭山,還不包括那些土山,不包括那些土得掉渣、土得可愛的圪蛋、疙瘩、圪梁梁。
讀山
其實也是讀山的情懷、山的靈魂
說到底還是讀人
尤其是讀那些愛山之人
有兩個人愛山愛得深沉
還把山起到名字里
這兩個人
一個是元遺山
一個是傅山
都是天下飽學(xué)名士
都是愛山之人
也都是寫山的高手
元遺山是忻州本地人,寫起家鄉(xiāng)的山來自不在話下,對陀羅山、天涯山、讀書山、東山、五臺山、七巖山等山都不吝詩篇,陶醉于“買盡青山不用錢”。傅山既是忻州的外甥,也是忻州的女婿,寫起忻州的山來也是得心應(yīng)手,他寫陀羅山一寫就是兩首,寫五臺山一寫就是八首,寫蘆芽山一寫就是四十四句,真應(yīng)了他那句“處士多情奈若何”。
還有一個人愛山愛得灑脫,卻被歷史深深地誤會。這座山叫前高山,俗名玉皇腦,在原平西南,有很多人寫過,我卻對此人獨有關(guān)注。他名聲很大,叫尹志平。一說尹志平,金大俠的粉絲們馬上會氣不打一處來,腦補出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但真相果真如此嗎?尹志平歷史上確有其人,功夫也確實了得,也確實是全真教的,但人家可是元初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師,同時也是詩人,德高望重,才華橫溢,曾三過崞縣,對前高山情有獨鐘,寫下一眾好詩。登前高山時,他賦詩抒懷:“地角天涯在目前,前高堪作畫圖傳。有人來問予名字,無數(shù)松間一散仙。”寫得真性情,好一個“散仙”!登上前高山,他又一連寫就五首《一剪梅》來盛贊此山,并自得其樂,認為“行也堪觀,坐也堪觀”“行也清涼,坐也清涼”“行也相宜,坐也相宜”,大有李白之于敬亭山“相看兩不厭”的哲學(xué)意味,也有朱子之于武夷山“唉乃聲中萬古心”的理學(xué)奧義,亦有元好問之于五臺山“豈知身在妙高峰”的智慧感悟。
讀山是認識山的重要方式,但讀著讀著,心就會癢癢起來,腳步也會不由自主地邁開,想要向大山走去。本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這個春天,我利用周末閑暇,身臨其境登過附近兩座山:一座是忻府區(qū)的陀羅山,一座是原平市的天涯山。
陀羅山。樊培廷攝
陀羅山以佛教命名,主峰海拔1503米,是忻州名山,也是避暑的好去處。我去的那日,已是下午四點多,時值春天,松柏蒼翠繁茂,桃杏競相綻放,漫山遍野涌動著一派生機。一路上但見山形挺秀,怪石嶙峋,懸崖欲墜,險峻異常,同行者均已掉隊,我一人獨自前行。鉆過一個山門,山門后的一塊大石頭上刻著“到此清涼”“日近云低”八個大字,仿佛猜出了游人登臨此處的心境,使人若有所思,駐足停步。待爬至山頂,巨大的“清涼石”兀立眼前,山頂?shù)奈氖鈴R小巧精致,宛如一頂桂冠,完成了加冕。此時,天色漸暗,群山黝黑,一輪新月彎彎,倒掛天穹,顯得分外皎潔。終于登頂,感覺并沒有征服山,但征服了自己。
天涯山。王坤攝
天涯山主峰海拔1114米,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車行進在公路上,遠遠望去,山勢奇特,頗具視覺沖擊力,像一塊剛剛剝開又被風(fēng)干的巨大核桃!再往近了看,有點兒像我到過的帕米爾高原,拔地而起的群峰相攜并峙,山尖似牙,參差交錯。進入天涯山景區(qū),西北山麓有一奇妙山峰,形似蓮花,人稱“蓮花山”。蓮花山東南有一奇石,這便是人們口中提及的著名的石鼓了,鼓形若巨勺倒扣,昂然翹首,驟然向下,聽說佇立其中可體驗“暮聽石鼓詠風(fēng)之感”??吹酱耸蝗挥蟹N似曾相識的穿越感,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鼓浪嶼,曾經(jīng)看到類似的石頭,大自然造化如此神奇,滄海桑田,如今這里并沒有大海,但或許億萬年前也曾經(jīng)是濤聲陣陣呢。再遠處介子推背母的巨幅雕像赫然聳立,讓人感覺他仿佛連同整座山也背起來了。登天涯山切勿產(chǎn)生容易之感,其山之險要,即便置身山腳也完全無感,實則攀登起來并不輕松,有人稱其為“集眾山于小成”,真是一語中的!確實,天涯山仿若幾十座小山壘在一起,每爬幾十步都有登臨一座小山之感,給人以勇氣,但緊接著又出現(xiàn)一座小山,鼓勵人進發(fā),怪不得元好問要贊嘆天涯山“何年氣母此融結(jié),鬼鑿神劖未奇古”了。
6
陀羅山與天涯山都有“小五臺山”之美譽,也說明了五臺山的影響力之大。來到忻州,武夷山成為遠景,五臺山就成了近景,于是難免對五臺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談到五臺山,似乎每個人都能說出些什么,皆因她太有名氣、太有魅力、太有造化了,與地質(zhì)相關(guān)、歷史相關(guān)、人文相關(guān),也與每個人的心靈相關(guān),似乎一個人要是不知道五臺山、不走近五臺山,就是他自己的遺憾了。這不,連大漠敦煌的莫高窟,在1500年前就投來了注視的目光,整整拿出一個洞窟來禮遇她,還把這個洞窟命名為“文殊堂”,那幅巨大的五臺山圖成為敦煌壁畫中規(guī)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成為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這份用心之至、用情之虔,由此可見一斑。
敦煌壁畫《五臺山圖》(局部)。源自網(wǎng)絡(luò)
至于五臺山與佛教的關(guān)系,永遠也說不完、道不盡,她的信眾廣,研究者眾,各種典籍、詩詞、游記、偈語、奇聞、軼事更是汗牛充棟、不可勝計,沉浸其間,既有喜悅,也有惶恐,喜悅于她的正法不息,惶恐于她的萬千氣象。這種氣象被宋代的宰相張商英說了個通透,他在《清涼山賦》中感嘆五臺山的變幻莫測:“文殊現(xiàn)老相之中,羅睺化嬰孩之內(nèi)。閑僧貧道,多藏五百龍王;病患殘疾,每隱十千菩薩。歌樓茶店,恒轉(zhuǎn)四諦法輪;酒肆屠沽,普現(xiàn)色身三昧。飛蠅蠓蠛,皆談解脫法門;走獸熊羆,盡演無生之法?!迸R末,還不忘提醒我們“若到清涼境內(nèi),莫生容易之心,此乃識則不見,見則不識,龍蛇混雜,凡圣同居者矣。”真是寫得絕妙,讓人見識了文殊菩薩的智慧,也讓人們不敢輕慢任何一次相遇。
五臺山。楊國軍攝
到訪五臺山,我多次沿幽長蜿蜒的山道行走,身邊行人絡(luò)繹不絕,更高處亦有先行者若隱若現(xiàn),有時我會好奇地想,人們?yōu)槭裁磥砦迮_山?五臺山到底能夠給予人們什么?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在一次次行走中獲得的,也是在一陣陣清風(fēng)拂過時體驗到的。
就我自己的體會而言,耳邊聽到關(guān)于五臺山的嘉許越來越多,比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華十大名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zhì)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世界文化景觀遺產(chǎn)地,等等。假以時日,恐怕一頁A4紙都寫不下。這些嘉許是五臺山不斷前進的注腳,在讓五臺山更加走紅的同時,是否也形成了一種焦慮,也就是說,人們反而不太容易看清楚五臺山是什么了。
五臺山。楊國軍攝
于是,我試圖穿過詞語的密林,探尋那可能被忽略或遺忘的詞根,五臺山的詞根到底是什么呢?詞根就是清涼。清涼就是五臺山的初心。我早該知道,五臺山起初就叫清涼山。“五臺”突出了五臺山的地理形勝,“金五臺”彰顯了五臺山的智慧象征,只有清涼才是她的本質(zhì)。唐代藍谷沙門慧祥撰有《古清涼傳》,北宋妙濟大師延一撰有《廣清涼傳》,宋代宰相張商英撰有《續(xù)清涼傳》,明代高僧鎮(zhèn)澄撰有《清涼山志》,皆以清涼為名,這更加讓我有了一種跨越時空找到知音的喜悅。
五臺山。楊國軍攝
清涼當(dāng)然有環(huán)境清涼之意。五臺山臺頂高入云霄,氣候寒冷,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冬冰夏涼,這是大自然贈與的清涼。清涼更有心境清涼、內(nèi)心清靜之意。傳說文殊菩薩曾發(fā)下誓愿:每個朝圣五臺山之人,來時,她會親自相迎一千里;去時,她會相送八百里。但這個誓愿有一個前提,就是只有內(nèi)心清凈的人虔誠朝圣,才能親見文殊菩薩。說的就是一個人要回歸清涼。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身處紅塵,本就難以清涼。一般山水之地,只要給予正常看護,甚至無人看護,都會綿延不絕,但五臺山不同,對這份清涼的守護讓我們不得不十二分地重視她的保護與傳承,可以說,五臺山怎么管、怎么護、怎么用、怎么建,這道考題曾讓忻州甚至讓山西感到壓力,怎么理順山與人的關(guān)系?怎么理順寺里與寺外的關(guān)系?怎么理順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關(guān)系?怎么理順保護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怎么理順靠山吃山與生態(tài)休養(yǎng)的關(guān)系?思考并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是復(fù)雜的、長期的,但大行至樸,走向清涼、回歸清涼、堅守清涼一定會是重要的解決之道。
從去年年底以來,五臺山風(fēng)景區(qū)內(nèi)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房屋征遷綜合整治工作,已經(jīng)取得突破性進展。核心景區(qū)的商業(yè)化氛圍大幅淡化,寺內(nèi)外的喧囂之聲漸漸遠去,這既可看作是五臺山為兌現(xiàn)申遺承諾而采取的具體措施,又何嘗不可視為是對清涼世界的一次有力回歸。對于五臺山的治理者、使用者、游覽者來說,面對這樣一座智慧之山,需要攀登的首先就是對自然和文化的敬畏,與山保持該有的距離,讓山安靜下來,讓心清凈下來,讓步伐放慢下來,讓景致清朗起來,讓尋訪的人們在崇山峻嶺、綠樹紅瓦、幽靜廟宇中感受到清靜、安祥、空靈、和諧的氣息,體會“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之美妙。
“擇日登山去,拾階步步高”。這個春天,讓我們?nèi)サ且蛔桨?,就像去見一位新朋友或老朋友?strong>從武夷山到五臺山,從全國的山到忻州的山,從有形的山到無形的山,從一座勝利的山到另一座勝利的山。跋涉的故事從未擱筆,仰望的姿態(tài)乘夢飛翔,從中體現(xiàn)出的正是人的力量、人的精神、人的勇氣、人的智慧。
五臺山。楊國軍攝
由此我深信
那山這山,山在,與攀登者同在
那山這山,山在,與懂山的人同在
那山這山,山在,與日月光華同在
那山這山,山在,與千年忻州同在
(責(zé)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