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洼村地處晉西北呂梁山脈,是晉西北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山莊窩鋪。村子就在兩座山中間的一條深溝里,村背后的山叫鉆天峁,村對面的山叫蒿咀梁。全村只有一口淺層滲水井,顧喝就顧不了澆地;沒有動力電,沒通公交車?!耙环剿琉B(yǎng)不好一方人”是多年前這里的典型寫照。
2015年脫貧攻堅戰(zhàn)全面打響以來,趙家洼的村民開始迎來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春天……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岢嵐縣趙家洼、宋家溝村視察,進農戶,問冷暖,話農桑,深情地對鄉(xiāng)親們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現(xiàn)在黨中央就是要帶領大家一心一意脫貧致富,讓人民生活越過越好。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請鄉(xiāng)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習近平總書記當天走進趙家洼村民劉福有、曹六仁、王三女的家中看望,詳細察看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詢問家庭收入和致貧原因,與大家拉家常,留下了趙家洼人永生難忘的美好瞬間。
殷殷囑托,厚望如山。趙家洼的村民爭相傳頌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脫貧決心堅定了,脫貧信心更足了。
易地扶貧搬遷:
拔掉千年窮根,不帶走一縷鄉(xiāng)愁
要挖窮根,只得搬遷。
2016年3月,當岢嵐縣委縣政府向趙家洼人提出易地搬遷扶貧計劃時,村民卻疑慮重重,擔心扶貧政策能不能兌現(xiàn),兌現(xiàn)后有沒有連續(xù)性,住進城后有沒有收入支撐等等。
趙家洼村的包村干部、第一書記陳福慶挨門挨戶為群眾一項一項講政策,扳著指頭算收入:易地搬遷不舉債、退耕還林、兜底保障、教育兩免一補、雨露計劃、136醫(yī)療救助、大病救助、慢病資助政策等等。鄉(xiāng)親們將信將疑,拿不準主意。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岢嵐縣委縣政府派大客車,拉上貧困戶去宋家溝移民新村——縣城廣惠園移民新村體驗。眼見為實:不燒火,有暖氣;水龍頭一擰就出水,煤氣灶一點就有火,馬桶一沖就干凈;全套家具配齊了……
“真是蓋18床被子也夢不到這好事。還想啥?搬!”
2017年農歷八月初三,曹六仁搬進了位于廣惠園的新居?!拔覀儧]有挖一鍬泥、沒搬一塊磚,就住上了樓房?!被貞浧鸢峒业那榫?,曹六仁仍有些激動。以前冬天燒炭取暖,等到水甕結冰了才舍得燒,到來年農歷二月就停了。現(xiàn)在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打開煤氣灶就能做飯,冬天家里用的地暖干凈衛(wèi)生……2018年春節(jié),曹六仁在外讀書的女兒第一次回新家,一進門就喊起來:“哇,想不到新家這么好!”
70歲的劉福有也搬到廣惠園新村。新居比原來的三間老屋大得多,家具家電都已配備好。
68歲的王三女大娘說,住進了新樓房,夏天不用擔心屋里漏雨,冬天家里什么時候都是熱乎乎的,做飯不用燒柴火,再也沒有一點后顧之憂了。
移民新村廣惠園小區(qū)里有幼兒園、醫(yī)院、學校,還有健身器械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小區(qū)旁邊就是仰僑小學、桃園昇中學、岢嵐縣高級中學、縣職業(yè)中學、縣中醫(yī)醫(yī)院。登上城外山坡俯瞰,縣城里最大、最整齊、最漂亮的建筑群就是這一片移民搬遷安置點。
趙家洼整村搬遷需要安置的共有18戶35人,其中貧困戶17戶31人,同步搬遷戶1戶4人。最終,12戶29人選擇了住進縣城廣惠園社區(qū),4戶4人選擇在陽坪中心集鎮(zhèn)定居,另有2戶2人選擇和親友住在一起。
人說故土難離,只要離開多年生活的地方,人們總有一種留戀和不舍,還會有一絲淡淡的鄉(xiāng)愁掛在心上。對于趙家洼的鄉(xiāng)親們來說,這一次,他們沒有那絲絲縷縷剪不斷理還亂的鄉(xiāng)愁,有的只是滿滿的幸福感。他們祖祖輩輩和貧困斗爭,但始終沒有離開一個“窮”字,這一次易地扶貧搬遷,才徹底拔掉了窮根。
沒有永遠的貧窮:
這幸福,是奮斗出來的
“沒有永遠的貧窮,只有永遠的勤勞”,只上過小學的曹六仁說了一句頗有哲理的話。
搬進廣惠園新居沒多久,曹六仁當上了天盛緣玻璃纖維有限公司的保潔員,“每月工資有2800元,趕上節(jié)假日,上班還有雙倍工資?!辈芰收f,做夢也想不到在60多歲的年紀還能領上工資。
看到曹六仁上班了,劉福有也找到跟著進城的駐村扶貧工作隊,說他和老伴楊娥子的身體還行,請幫忙給他倆找個活干干。
原來,搬到新居后,劉福有最舒心的事,就是端詳客廳墻上習近平總書記坐在他家炕頭上的照片,一遍遍回想著習近平總書記在他家的每一個細節(jié):低矮、破舊的老屋內,習近平總書記拉著他和老伴坐在炕沿上,問收入多少,生活怎么樣,脫貧幫扶效果如何,特別是仔細地看著他家的扶貧手冊,一頁一頁翻看,一項一項算賬……
想想昏暗的老屋,再看看如今客廳地板反射的光照亮綠蘿,劉福有偶爾就覺得日子有些不真切。過去30年沒動過土木、一分錢恨不得掰兩半花的他,“像做夢一樣”就進了城住上樓房。劉福有心想:“黨和政府關心咱,幫咱脫了貧,咱自己也得動起來,農民最看不起那些好吃懶做的人。”
在扶貧工作隊的協(xié)調下,劉福有如愿以償,老兩口當上了保潔員。從此,廣惠園社區(qū)的幼兒園門外,劉福有穿上了橙色馬甲工裝,一把大掃帚一掃帚壓著一掃帚,把黑黝黝的柏油路掃得干干凈凈。責任區(qū)范圍不大,不出一個小時就全部掃完了。
打掃完街道,劉福有并不急著回家。他愜意地坐在公園長椅上,瞇著眼看著出來鍛煉的、擺攤的人從他掃過的馬路上走過,很有成就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p>
能搬得出,還要穩(wěn)得住,能致富。岢嵐縣對易地安置戶的就業(yè)安排也是分類施策:對能學技術的,政府提供“菜單式”就業(yè)培訓服務,組織勞務輸出,聯(lián)系就近用工;對年齡偏大、學技術難的,提供公益性崗位;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難以轉移就業(yè)的婦女,安排進入扶貧車間就業(yè)。
如今,趙家洼的村民,凡有勞動能力的都有了一份相對固定的工作和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張秀清和楊玉才經(jīng)培訓后,同時被縣鑫宇焦化廠錄用。工廠為了發(fā)揮兩人的種植特長,聘請他們?yōu)閳@林工,張秀清還擔任了工廠綠化隊隊長,帶領十幾個人工作,收入旱澇保收,穩(wěn)當?shù)煤堋?/p>
張秀清的老伴是趙家洼村的護林員。工廠不忙的時候,張秀清就騎上摩托帶上老伴回趙家洼護林巡山。去年,兩口子共收入9萬余元。
王三女大娘自感身子板還硬朗,也當上了廣惠園小區(qū)的保潔員。
36歲的馬小飛,是趙家洼村第一批走出去的年輕人。大學畢業(yè)后,他憑著吃苦耐勞,幾番拼搏,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開了一家文旅策劃公司。弟弟馬龍飛兩年后也走出趙家洼,在山西各地拜師學藝,想要獨立開家面館。
雖說各走各的路,可馬家兄弟卻一直惦念著趙家洼。2016年,弟弟馬龍飛帶著媳婦回到家鄉(xiāng),如今已在縣城里開起一家小面館。哥哥馬小飛手筆更大,2016年公司一創(chuàng)立,就設計出從鄂爾多斯到岢嵐縣的第一條旅游線路,游客年年增加。
馬小飛還把和他一樣遠走他鄉(xiāng)的46名年輕人拉進“趙家洼——永恒的情誼”微信群,天天聊家鄉(xiāng)、日日盼變化,他也正在為趙家洼專門做一份旅游策劃方案。他說:“我是在趙家洼入的黨,更應該響應黨的號召,建設好自己的家鄉(xiāng)!”
兩不愁三保障:
如今的生活,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曹六仁家的客廳擺放著一株一米多高的幸福樹,長得郁郁蔥蔥,還有君子蘭、吊蘭、令箭等花卉。曹六仁每天下班后,先到超市逛一逛,然后就在家里擺弄花草,有時還會在他那個隨身帶的小本本上寫寫畫畫。
撫今追昔,曹六仁感慨萬千:“過去是刨個坡坡,吃個窩窩,十年就有九年旱,莊稼長起來的時候,野豬又來糟害,大白天就有野豬敢跑進院子。日子過得艱難而恓惶。”自從進了城,上了班,曹六仁早餐頓頓牛奶加雞蛋,說話開始“講究”了,澆花有章法了,衣著也變了。藍襯衫、牛仔褲,和岢嵐城里人沒兩樣。這兩年,竟然不知不覺胖了。去年3月份,曹六仁從電視上看到武漢發(fā)生了新冠肺炎疫情,當下找到第一書記陳福慶,拿出3000元現(xiàn)金捐給武漢。他說:“黨和政府幫我們過上了好日子,現(xiàn)在國家遇著事了,咱要知恩圖報,必須盡自己的一份力!”
趙家洼村民的幸福生活不僅僅是住上了新樓房,還體現(xiàn)在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上。過去趙家洼的村民地里種下啥吃啥,一年難得見上水果和時令蔬菜,如今每天逛副食店和菜市場,家里擺著在村里見也見不上的水果。過去穿的衣服好多是別人送的舊衣服,現(xiàn)在春夏秋冬都要換一身新裝。而且活法都變了:每天勤洗臉、周周要洗澡,生活越來越講究了。幾位老人家還不約而同愛上了養(yǎng)花。和他們的交談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們揚在眉梢的自信,掛在嘴角的甜美。
76歲的李虎仁是五保戶,用老人自己的話說,就是“吃糧不管閑事”。以前一個人,一孔窯,“灰桌子冷板凳”,現(xiàn)在每天出去遛遛彎,出來進去都哼著小調,還愛拉拉二胡,與廣惠園的十幾位“戲友”,每天都要聚在一起,樂呵樂呵。
仲春時節(jié),晉西北黃土高原已然生機勃發(fā)、姹紫嫣紅。原來的趙家洼村已經(jīng)取消了行政村建制,除了保留的村委會幾間房屋,其余的全部復墾,種上了耐旱的油松和中藥材,放眼望去,一片蔥蘢、綠意盎然。原來的村委會現(xiàn)在成了一個小型展覽館,展覽館外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趙家洼村視察時的照片和相關介紹,里邊的炕上是原趙家洼的沙盤模型。如今,展覽館成了岢嵐縣黨性教育基地,全縣黨員每年6月都到這里重溫入黨誓詞、追尋初心足跡。
曾經(jīng)的趙家洼消失在滾滾紅塵中,又重生在時代大潮中。趙家洼村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無數(shù)山莊窩鋪的一個縮影,這里正在演奏著一曲激蕩人心的脫貧致富奔小康壯歌。
(作者栗瀟遠單位: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