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
1989年,保德縣電石廠創(chuàng)辦《騰飛》簡報,特地邀請保德縣委通訊組組長周書泉到廠作新聞寫作培訓。當時我是簡報編輯,有幸參加了這次培訓,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新聞寫作常識,從此迷上了新聞寫作。1992年,我借調到縣委通訊組,跟隨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繼續(xù)學習“深造”。其時,縣委通訊組同時掛《忻州日報》駐保德記者站的牌子,《忻州日報》的記者經(jīng)常到保德下鄉(xiāng)采訪,自然離不開縣委通訊組人員的協(xié)助。這樣,我有機會認識了報社的一批資深記者,虛心向他們求教,他們成為我在新聞寫作道路上的引路人。
自從迷上新聞寫作,我就開始刻意留心現(xiàn)實生活,想方設法到處尋找新聞線索,每當發(fā)現(xiàn)一個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就及時撰寫成稿件,第一時間向《忻州日報》投稿。隨著寫作水平的不斷提升,我的稿件見報率越來越高,其中絕大多數(shù)稿件都刊登在《忻州日報》??梢哉f,《忻州日報》就是我寫作道路上的第一個平臺。
由于我的稿件經(jīng)常見報,逐漸引起人們對我的關注。1993年,縣煤管局相關人員有意調我去煤管局工作。保德是個產(chǎn)煤大縣,當時的煤管局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單位,我便欣然接受。在煤管局我被安排在辦公室專門負責內(nèi)部簡報和新聞宣傳。這項工作對我來說可算是輕車熟路。在編好內(nèi)部簡報的同時,我采寫了大量煤炭方面的新聞報道,在《忻州日報》等報刊發(fā)表,煤管局的新聞宣傳工作連年獲得山西省煤炭廳的表揚。
當時我剛二十三四歲,學習勁頭正足,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還有大把的時間,于是開始嘗試新聞報道之外其他文學體裁的寫作。詩歌、散文、小說,見什么寫什么。經(jīng)過多年以來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漸在各種文體的寫作上都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獲,期間有不少作品在《忻州日報》發(fā)表。2009年,我開啟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歷時五年半,終于完成了這部35萬字的作品。接下來幾經(jīng)打磨,到2022年7月,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定名《西口,西口》正式出版。小說出版后,在社會上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當年被評選為北岳文藝出版社年度好書、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年度好書。2023年3月,經(jīng)授權,小說的中文繁體字版電子書和紙質書在臺灣地區(qū)出版發(fā)行。同年5月,小說被列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直到近期,又獲得忻州市委宣傳部重點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扶持獎勵資金2萬元。
在這部小說出版的前前后后,一直沒有離開《忻州日報》領導的支持與幫助。2022年9月,忻州市作家協(xié)會主辦召開《西口,西口》作品發(fā)布研討會,時任《忻州日報》副社長王文君應邀出席并作熱情發(fā)言。隨后,有多位作家、評論家給這部小說撰寫了一批評論和推介文章,《忻州日報》及其官網(wǎng)公眾號“忻州在線”都給予版面,在相關欄目推出。同時,在這部小說上榜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參評作品目錄和臺灣繁體字版出版之際,《忻州日報》還在頭版醒目位置及時刊發(fā)消息予以報道。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夠得到更多讀者關注,并取得一些社會效應,《忻州日報》功不可沒。
一路走來,我由一個基層通訊員逐漸成長為一名作家。我不會忘記,是《忻州日報》為我搭建平臺,是王文君這樣的良師益友為我搭建階梯,進而才使我逐漸成長進步起來。
值此《忻州日報》創(chuàng)刊40周年之際,謹祝《忻州日報》越辦越好,為更多的基層作者搭建更高的平臺,使之攀上更高的階梯!
(責任編輯:梁艷)